2024年, 5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崔 璟, 林 锐, 王 媛△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主动脉(aorta)是人体中重要的动脉血管之一,尽管它的基本血管功能已被广泛研究,但其作为独立器官的多重生理作用常被忽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主动脉不仅在血压维持中发挥核心作用,还参与代谢、内分泌、神经系统调节和免疫应激等关键生理过程。主动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赋予其在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主动脉作为独立器官的重要性,探讨了其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独特性。重点介绍了主动脉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在代谢和内分泌的调控功能,以及主动脉在神经调控和免疫应激中的作用。这些研究进展的讨论,为深入理解主动脉的生理和病理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研究方向。
  • 综述
    朱元玲1, 王月丹2, 李海潮1, Δ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治疗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随着肿瘤抗原的长期刺激,CAR-T细胞在体内会出现耗竭现象。CAR-T细胞的耗竭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后肿瘤复发。其耗竭的机制涉及耗竭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作用以及CAR结构本身的影响等一系列过程。本文旨在总结CAR-T 细胞耗竭的过程 和机制,以及通过改善T细胞耗竭来提高CAR-T细胞治疗效果的可能途径,以期促进CAR-T 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综述
    王浩哲1, 陈奕如1, 沈 琦2, 谭 兴2,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一种大约以24小时为周期自然循环的生物过程,包括血压、心率和体温等在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均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呈现“两峰一谷”的杓型变化,且受到光线、运动、摄食等多种外源性因素及自主神经系统、应激相关激素、时钟基因等多种内源性因素的共同调节。近年来,夜间光暴露、轮班、时差等生活因素引起机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的现象逐渐增加,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也经常受到影响而发生昼夜节律紊乱。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预防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重要的非药物预防手段。因此,本文将以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为出发点,旨在阐明运动参与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的可能机制,并为运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郭春杰1, 于 亮1, 郝鑫鑫2, 周 越1,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肌联蛋白(titin, TTN)是人体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不仅在肌节结构稳定和弹性势能的储存上发挥作用,而且在肌肥大和蛋白质质量控制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基于TTN-Z盘区、I带区和M 线区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被认为起着机械传感器的作用,在张力的刺激下动态调整肌细胞肥厚信号的传导。TTN 在运动后诱导骨骼肌重塑,通过蛋白质保护和质量控制修复与降解受损TTN。在适宜机械运动刺激下,TTN 机械感应复合体被激活,进而诱导一系列肥厚反应;不适宜负荷运动后,损伤严重的TTN 通过T-Cap与MDM2的相互作用、近端Ig区与Calpain1相互作用、N2A 区和M 线区与Calpain3相互作用及M 线结构域的MuRF1结合位点促进其降解。本文以骨架蛋白TTN 作为骨骼肌重塑的关键信号中枢为切入点,首先阐述TTN 的基本结构,进而深入分析不同分区在肌肥大和蛋白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机制。
  • 综述
    谢 正, 裴 芳△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肌肉因子对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肌联素(myonectin)是新近发现的肌肉因子,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密切相关。本文围绕myonectin的生物学特性、其在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 综述
    潘锦聪, 刘烨嵘, 李俏佳, 黄子金, 杨婷婷, 季明宇, 杨沛霖△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各种肿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寻找新型抗肿瘤靶点是抗肿瘤药物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经典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TRPC)通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类重要的非选择性阳离子能道,对钠离子(Na+ )、钙离子(Ca2+ )等阳离子具有通透性。该通道家族在体内分布广泛,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表明,多种肿瘤细胞中TRPCs蛋白质水平和mRNA 水平异常高表达,可通过升高肿瘤细胞内Ca2+ 浓度促进肿瘤的增殖。TRPC受体因为定位于细胞膜表面,离子通道靶向药物不需要进入细胞内,使其可能成为理想的治疗靶点,而Ca2+作为细胞内最重要的信使之一,在调节细胞的生长、死亡以及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中起着关键作用。通透Ca2+ 的TRPC通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恶性肿瘤的预后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靶向TRPCs通道调控胞内Ca2+ 浓度,进而调控下游信号通路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新手段。本文综述了TRPC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机制,并对TRPC家族胞外小分子结合口袋作为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作用靶标的可能性予以关注。
  • 综述
    解瑛傲1, #, 孔健达2, #, 方雨晴3, 4, △, 毛 飞4, 李秀华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经典的临床特征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以及多种非运动症状。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D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线粒体相关的致病基因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部分基因突变与P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线粒体相关的PD致病基因在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DNA 稳态、线粒体蛋白质翻译、线粒体呼吸链和线粒体代谢途径等方面发挥作用,参与线粒体功能调节和线粒体质量控制等关键过程,进而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本文概述了与PD 发生发展直接相关以及其他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的PD致病基因,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有望寻找到更好的PD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周敬霖, 郑瑞茂
    2024, 55(6): 545-54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一类重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全球患者约为5500万,多发生于老年人。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率呈年轻化。AD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认知衰退和行为障碍。AD分子病理学指征主 要包括: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 tau蛋白)聚集、淀粉样蛋白沉积、载脂蛋白功能异常、脑血管病变、 重金属毒性、过度氧化应激及遗传变异等。AD主要病理标志为淀粉样蛋白斑块聚集和神经纤维缠结。目前,AD诊断方法主 要为脑部扫描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检测,其诊断效能较高,但成本昂贵、且操作复杂。近年来,血液标志物成为 医学诊断领域研究热点,其优点为:成本低廉、创伤低、操作简单,有利于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断。因此,针对AD开发血液标志物,对AD的早期诊断和大规模筛查具有重大意义。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Randall Bateman团队发现:血液tau蛋白217位点磷酸化(tau217磷酸化)、血液tau蛋白181位点磷酸化(tau181磷酸化),均可作为临床诊断AD的血液标志物,其可较准确地判断潜在的患者。该研究被德国医学评论家Alison Abbott报道于2024年8月7日Nature杂志。 Tau蛋白由MAPT基因编码,为分子量50~75 kDa的微管相关蛋白,具有六种亚型。Tau蛋白可结合微管,参与稳定微管结构、轴浆运输、突触可塑性及神经信号传导。Tau蛋白异常剪切修饰,可导致可溶性tau蛋白单体及低聚物,从而破坏细胞代谢及膜完整性。Tau蛋白含30多个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修饰位点其过度磷酸化是导致AD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可由此造成与其他生物大分子形成的神经缠结,是AD初期病理标志之一,且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通过分析瑞典BioFINDER-2队列约1400例AD血浆样本,研究人员发现,血液tau217和tau181位点磷酸化可能与AD发病密切相关,均可作为筛查及诊断AD的血液标志物。 神经丝轻链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亦可作为重要的AD诊断辅助血液标志物。研究人员发现,血液里的神经丝轻链蛋白可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血液里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则可反映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神经炎症程度。二者均可用来预测认知功能衰退特号程度,并作为对AD防治的监测指标,且对其他类型痴呆疾病亦具有诊断参考价值。综上所述,tau217磷酸化和tau181磷酸化可能是临床早期诊断AD的重要血液标志物,二者亦可用于AD潜在人群的筛查。神经丝轻链蛋白(NfL)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则是AD诊断辅助血液标志物。该研究推动了AD血液标志物的发展,为AD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全文请点击PDF链接到知网下载阅读)
  • 综述
  • 综述
    龙雨欣1, 3, 晁 旭2, 刘 洋3, 张红梅3,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甲基转移酶样8 (methyltransferase-like 8,METTL8)是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METTL)家族中的成员,通常以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 SAM)为甲基供体,催化底物分子的甲基化。3-甲基胞嘧啶核苷(3-methylcytidine,m3C)是RNA胞嘧啶碱基上的第3位氮原子发生甲基化,对维持RNA 二级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广泛的影响。目前发现,只有METTL8能同时调控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与转运核糖核酸(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tRNA)m3C修饰。此外,METTL8还与胚胎干细胞分化、骨骼肌基因调节、肿瘤增殖等密切相关。鉴于METTL8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METTL8的结构组成、功能特点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线索。
  • 综述
    张新宇1, 2, 3, 彭 俊1, 2, 3, 亓明月1, 2, 3, 刘 洋1, 2, 3, 郭 慧1, 2, 3,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酰基辅酶A 结合结构域蛋白3(acyl-coenzyme A binding domain containing 3, ACBD3)是一种高尔基体支架蛋白,参与多种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细胞功能和信号传导中发挥广泛生物学作用。ACBD3参与线粒体胆固醇运输和类固醇合成,调控病原微生物复制、细胞凋亡和神经发生等过程,并在肿瘤和亨廷顿舞蹈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ACBD3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张 斌1, 吴思远2, 贾壁瑄1, 李海滨3, △, 张 静4,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与铁代谢异常和脂质过氧化物过量累积有关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过程和病理生理特征。脂质过氧化是铁死亡发生的最主要机制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铁死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敏感性。本文通过综述磷脂的合成和重塑、磷脂的储存和释放、脂肪酸的摄取和氧化等脂质代谢方式调控铁死亡的机制,总结脂质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对铁死亡的影响及针对相关靶点的治疗策略,为铁死亡相关基础研究与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生理科学与临床
  • 生理科学与临床
    孙晴晴1, 2, 刘胜兵2, 王明月2, 刘 钰2, 钱奕岑2, 潘巍巍2,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肠黏膜屏障(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是肠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第一道屏障,可阻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内环境,维持肠道稳态。胆汁酸(bile acids)是在肝脏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随后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化为次级胆汁酸,与胆汁酸受体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在维持肠黏膜屏障的稳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胆汁酸与胆汁酸代谢在肠黏膜屏障结构中的作用,以及胆汁酸与肠道疾病的关系,旨在对未来预防和治疗肠屏障功能障碍及相关肠道疾病提供帮助。
  • 新方法和技术
  • 新方法和技术
    高诗画1, 2, 熊 瑛1, 唐春莲3, 谢亚平1, 李相友1,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终末期肾病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生物利用度差、口服药物的肝肾毒性以及缺乏精准靶向等问题。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纳米载体能够将药物靶向到特定区域,解决特定部位递送药物不足的问题,并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当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重点介绍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最后提出纳米平台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新愿景,为实现肾脏疾病的高效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 专论
  • 专论
    王浚宇1, 吕文飞1, 刘云坤2, 杨成雪2, 龙远铸1, 喻正文1,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骨组织缺损缺失的修复与再生是一个复杂、缓慢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口腔临床治疗中也是尚未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缺氧(hypoxia)导致损伤骨组织血供不足,严重影响了骨组织缺损缺失的修复与再生。镁及镁合金作为新型可降解可吸收骨组织工程植入材料,在缺氧条件下降解产生的镁离子(magnesium ion)可激活与缺氧诱导因子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维持骨细胞的成骨功能,实现损伤骨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因此,本文综述了缺氧条件下影响骨组织再生的因素,以及镁离子促进骨再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研发各种促进骨组织缺损缺失修复的医用镁合金生物材料奠定基础。
  • 专论
    朱 欢1, 赵 军2, △, 徐世红2, 王小强2, 王培鑫1, 李玙璠1, 张 辰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骨折可导致疼痛、活动受限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其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往往伴随一些并发症。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内在稳定性及靶向性而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外泌体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血管生成以及软骨再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来源外泌体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 分类索引
  • 分类索引
    2024, 55(6): 596-59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 封面图片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提供: 朱元玲, 王月丹, 李海潮
    2024, 55(6): 598-5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