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5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 全选
    |
    编者按
  • 编者按
    刘金保1, △, 陈亚红2,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呼吸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功能系统之一,负责气体交换、维持组织器官的氧气供应以及二氧化碳排出。主要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结构,与血液循环系统密切合作。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对维持人体代谢平衡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环境污染、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等为代表的一类疾病,其以气道、肺部长期损伤为特征,病程较长且通常不可完全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数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全球第四大致死原因,导致每年约350万人死亡。截止至今日,已有2.62亿人被确诊患有哮喘并导致45.5万人死亡,同时其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肺动脉高压和肺纤维化等疾病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在晚期才被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进一步提高了疾病的致死率(https://www.who.int/zh)。此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合并,增加了诊疗的复杂性和成本。(全文请点击PDF链接至知网阅读)
  • 特约综述
  • 特约综述
    符 雯, 胡雅梦, 陈 鑫, 刘金保△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整合了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炎症的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积累。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铁死亡参与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的发病机制。此外,铁死亡相关基因和分子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些基因和分子具有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主要对铁死亡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进一步讨论了现有的靶向铁死亡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进展,以及将实验研究转化为临床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 特约综述
    黄莉鑫, 卞劲松△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以肺血管重构和功能受损为特征,最终引发右心衰竭并具有高致死率的严重疾病。在PH 的病理过程中,离子通道,尤其是钙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通道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离子通道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调节平滑肌细胞的活性,进而调控血管收缩、细胞增殖以及炎症反应;这些生理和病理过程的紊乱是PH 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全面回顾离子通道在PH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为开发新型PH 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特约综述
    宋新月, 朱大岭△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作为内源性的非编码RNA 在真核生物转录组中普遍存在,调控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转录调控、表观遗传修饰、信号传导、染色质修饰等,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circRNA 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肺动脉高压相关的circRNA 逐渐被挖掘,使其成为当前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新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circRNA 在肺动脉高压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究了其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和机制。
  • 特约综述
    毛振南, 杨占东△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气流受限和呼吸困难、咳嗽及咳痰等慢性呼吸道症状。慢阻肺已成为第三大死亡病因,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的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形式十分严峻。“肠-肺”轴概念的提出为慢阻肺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是寄居在机体肠道内微生物的统称,对宿主免疫、代谢等健康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一方面慢阻肺患者和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异常,另一方面慢阻肺肠道菌群可诱发疾病样症状,而重塑肠道菌群至少部分可以延缓慢阻肺进程,减轻慢阻肺症状。本文旨在概述慢阻肺肠道微生物组最新发现,尤其是慢阻肺演进中的肠道菌群变化规律及其对慢阻肺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 特约综述
    王 璐1, 罗远明1, 2, 3,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其活动可作为呼吸肌功能的代表。膈肌功能可通过其电活动(膈肌肌电)和机械功能如用于反映胸腔压的食道压进行综合评价。与食道压相比,置放准确的多导食道电极所记录的膈肌肌电更能准确反映呼吸中枢驱动。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即慢阻肺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与呼吸中枢驱动有关。精准记录膈肌肌电,量化呼吸中枢驱动已成为探索疾病发生机理、帮助诊断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介绍食道电极记录膈肌肌电,量化呼吸中枢驱动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对慢性呼吸疾病诊断治疗的价值。
  • 综述
  • 综述
    王雨晴1, 肖英琪1, 罗 晶1, 李伯安1, 2,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EGFR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包括皮肤、肺、肝、肾等,它通过激活JAK/STAT、MAPK/ERK以及PI3K/AKT等关键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内环境稳态。此外,EGFR可以被生长因子、G蛋白偶联受体等发出的信号激活,参与体内免疫和炎症反应等过程,进而调控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近年来研究表明EGFR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以及肺炎等大部分肺部疾病相关,因此,本文就EGFR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综述
    苏夏梦, 张 慧, 程胜桃Δ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exosomes)通过携带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实现物质在细胞间的转移,从而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携带的物质种类和含量均不同,因此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特点和功能上具有异质性,异质性是外泌体功能的基础。本文将围绕外泌体的异质性,包括其细胞来源和内容物的异质性,系统阐述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与功能,为未来外泌体筛选和应用提供依据。
  • 综述
    刘云坤1, 2, 何 溶2, 顾智玉1, 唐金茹2, 李龙江2,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 PGC1α)作为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氧化代谢的主要调节因子,其活性和表达的改变与许多疾病相关。近年来,关于PGC1α和癌症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PGC1α的作用在肿瘤中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高表达或低表达PGC1α均被报道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说明PGC1α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PGC1α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活性调节、促癌和抑癌作用及其在口腔癌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恶性肿瘤的靶向能量代谢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
    后叶虎1, 牛明慧1, 韩明明2, 吕鹏强1, 杨全石1, 张刚强1, 陈 亮1,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细胞膜鞘脂质的代谢产物,与人体不同部位的G蛋白偶联鞘氨醇-1-磷酸受体(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s,S1PRs)结合发挥生理功能。S1P-S1PRs信号通路在介导炎症反应、心脏发育、血管生成以及免疫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1PRs是多种疾病的有效治疗靶点,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由于对S1PRs缺乏深入的认识阻碍了临床药物的研发。本文将对S1PR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将重点关注S1PRs的生理功能、参与疾病发展和代表药物的最新进展,为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生理科学与临床
  • 生理科学与临床
    吴佳晋1, 赵志浩2,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代谢产物对宿主多种生理过程产生调控作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丙酸咪唑(imidazole propionate)是肠道菌群代谢组氨酸生成的一种代谢产物。近年来,丙酸咪唑由于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密切关联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丙酸咪唑的代谢途径、与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以及现有的检测和干预方法,以期为以丙酸咪唑为靶点的慢性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 专论
  • 专论
    何雨昕1, 薛 华1, 郭子旭1, 曹学锋1, 2,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各型高原病的关键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可致右心室衰竭,甚至死亡。其发病环节主要包括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重塑。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PASMCs)是构成肺动脉壁的主要细胞,其增殖肥大是HPH 结构重塑的重要病理特征。因此,探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状态是肺血管结构重塑的核心研究领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通路己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信号通路之一,抑制G6PD干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重塑可以逆转HPH。为了更清晰理解HPH 发病机制与G6PD 通路之间的关系,本文围绕G6PD调控低氧诱导的PASMCs代谢转变与增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治疗HPH 提供新的思路。
  • 专论
    史雪珂1, 2, 代 婷2, 王亚敏1, 2, 高 静2, 刘楠楠1, 2, 冯晓东2,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全身性骨骼肌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导致老年人残疾和社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蛋白质合成与降解失衡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其中以E3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s)为核心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在调节肌肉蛋白质降解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阐述并总结了E3泛素连接酶在肌少症相关肌肉萎缩中的作用与机制,旨在为肌少症的基础研究、治疗靶点的发现及相关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新思路。
  • 专论
    安雨琦1, 罗 萌2, 陈露露1, 王亚敏1, 高 静3, 冯晓东1, 3, 4, △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构成极大的威胁。小胶质细胞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通过介导疾病的免疫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在PSCI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一种主要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上的免疫反应受体,参与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吞噬、细胞因子释放和代谢功能。本文将 阐述TREM2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对PSCI的影响,并探讨TREM2在PSCI治疗中的潜力。
  • 封面图片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提供:宋新月, 朱大岭
    2025, 56(1): 104-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