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陈 淇, 陈世成, 刘昱辰, 王翠彤, 程 斌, 兰 轲△
    胆盐(bile salts)是一类具有甾体骨架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在消化吸收、糖脂代谢调控等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胆盐独特的分子结构赋予其不同于经典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性质和精妙的组装行为, 通过形成胶束促进脂质消化, 维持脂代谢稳态。此外, 胆盐也可通过与磷脂形成混合胶束促进药物溶解和吸收, 因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已被广泛用作药物吸收促进剂。然而, 胆盐胶束的化学结构及组装机理在学界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首先介绍胆盐的分子结构、聚集性质及其胶束结构的研究方法, 然后对胆盐单纯胶束与混合胶束结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最后探讨胆盐胶束的生理学意义及潜在临床应用。揭示胆盐胶束结构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胆盐在人体内生理功能的机理, 还为防治肥胖症、胆汁淤积等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并推动其在纳米药物递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 综述
    朱 丽, 徐玉善△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因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而引发广泛关注。MAFLD 的发病机制涉及脂质代谢异常、脂质氧化以及基因调控, 本文重点分析肝脏中脂肪酸摄取、甘油三酯从头合成、脂质氧化代谢途径,以及相关脂质代谢基因如FATP2、FATP5、CD36、PPARα、CPT1、CPT2、FGF21、SREBP1、ChREBP、ACLY、ACC、FASN、SCD、DGAT2、GPR75、RBP4、脂联素和骨钙素等的功能。通过深入解析这些基因和信号通路, 本文为MAFLD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强调了脂质代谢调节在MAFLD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并指出相关基因和分子机制可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 综述
    张莹戈1, 2, 张雅茸2, △, 王 婧2
    Fcγ受体(Fragment crystallizable γ receptors, FcγRs)是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的受体, 大部分表达于免疫细胞的表面, 通过与IgG 的Fc段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发挥相关的生物学功能。FcγRs分为激活型和抑制型两类, 在不同的细胞中发挥相似或相反的功能。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细胞及固有细胞中表达的FcγRs通过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进而调控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 参与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对FcγRs的分类、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综述
    朱铭月1, 乔雪松2, △, 牛燕媚1, △
    骨骼肌(skeletal muscle)作为人体重要的运动器官,其稳态的维持对于机体各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运动通过影响骨骼肌生成与降解、调节骨骼肌代谢平衡等多种方式,在维持骨骼肌稳态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运动维持骨骼肌稳态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运动,尤其是高强度运动,能够促进骨骼肌细胞糖酵解过程,进而产生乳酸。近来研究揭示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乳酸可作为蛋白质乳酸化(lactylation)修饰的供体,对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在内的多种蛋白质进行乳酸化修饰。这种修饰对骨骼肌多种生理功能的维持发挥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乳酸与蛋白质乳酸化修饰的研究,并深入探讨乳酸及其衍生的蛋白质乳酸化修饰在维持骨骼肌稳态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以期为运动防治骨骼肌相关疾病提供新视野和新靶点。
  • 综述
    王梓航1, 濮子杰1, 蔡良良1, 申 敏1, △, 钱 莉1, 2, △
    组蛋白甲基化(histone methylation)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过程由特定的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精细调控,其修饰位点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在基因转录调控、炎症反应及疾病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水平及相关修饰酶的表达改变在包括病毒性肝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等慢性肝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以及相关修饰酶抑制剂在慢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基础研究向慢性肝病治疗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 综述
    陈 哲1, 廖钊宏1, 刘德亮2, △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且受脂质过氧化调控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在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等多个领域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众多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靶点。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广泛参与调节代谢、免疫和神经活动等生理过程,其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平衡对宿主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多种疾病状态下的铁死亡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对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以及肠道微生物调控铁死亡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铁死亡在疾病中的作用,也为开发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 综述
    熊 薇1, 柴星星2, 李莉莉2, △
    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症状。虾青素(astaxanthin, AST)作为一种强效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及可通过血脑屏障的特性。研究表明,虾青素能够减少氧化应激对神经元的损伤,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并通过调节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保护神经元,对PD防治具有潜在价值。本文探讨了虾青素对PD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机制,有望为临床PD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和方向。
  • 生理科学与临床
  • 生理科学与临床
    王钦铄1, 赵欣慧2, 吴聪颖3, △, 杨 洋2, △
    咖啡中的成分对皮肤健康具有多方面影响。研究表明,咖啡因可促进自噬和清除活性氧, 显著减少氧化应激,从而延缓皮肤衰老(skin aging)并增强皮肤弹性。绿原酸则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皮肤炎症反应,进而延缓皮肤衰老并降低皮肤癌风险。咖啡豆烘焙过程中绿原酸部分分解产生的阿魏酸在抗炎抗氧化功能的基础上对紫外线具有吸收和反射作用,可减少紫外线诱导的DNA 损伤,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此外,咖啡因还能刺激皮肤细胞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愈合。本文系统阐述了咖啡摄入延缓皮肤衰老、预防皮肤癌、光保护以及促进皮肤愈合与再生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探讨了咖啡及其成分在皮肤健康保护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及可能的应用前景。
  • 生理科学与临床
    罗丹妮1, 李淑艳2, △
    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是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广泛影响青少年及部分成年人群。咖啡作为全球消费量巨大的饮品,其对皮肤健康,尤其是痤疮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 咖啡内含的咖啡因、绿原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可能有益于抑制痤疮的发生。此外,咖啡可能通过肠-皮肤轴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皮肤健康。然而,咖啡的摄入效果受个体差异影响显著,同时咖啡中的糖和乳制品等添加成分可能加重炎症,抵消其潜在益处。本文综述了咖啡及其主要成分对寻常痤疮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揭示咖啡摄入及其与皮肤健康的潜在联系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 生理科学与临床
    成安琪1, 2, 赵誉煜1, 2, 李 鑫1, 2, 李素霞2, △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咖啡作为一种被广泛消费的饮料,富含咖啡因、绿原酸和二萜醇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可通过抑制神经炎症、抗氧化应激和调节神经递质对抑郁症起到防治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适量饮用咖啡与罹患抑郁症风险降低显著相关。本文系统综述咖啡活性成分的抗抑郁机制与相关人群研究,旨在为合理饮用咖啡提供科学参考。
  • 诺贝尔奖工作回顾
  • 诺贝尔奖工作回顾
    黄 晶, 邱晓彦△
    2025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Mary E. Brunkow 和Frederick J. Ramsdell,以及日本科学家Shimon Sakaguchi, 以表彰他们在阐明外周免疫耐受关键机制方面所作的开创性贡献:他们成功鉴定出调节性T 细胞, 并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通过该类细胞维持自身稳态, 防止过度的免疫应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这也是一项“迟到了 30 年”的诺奖发现(https://www.nobelprize. org/prizes/medicine/ 2025/summary/) 全文请点击PDF链接至知网下载浏览。 。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任锦钰, 刘金博, 郑瑞茂
    2025, 56(5): 482-482.
    肽类激素(peptide hormone)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联接而成的激素,其氨基酸数量由几个至几百个不等。肽类激素主要由丘脑下部及脑垂体分泌,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但多数肽类激素的功能尚未确定。发现和探索新型肽类激素是医学热点。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Katrin Svensson团队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维甲酸诱导神经特异性蛋白2相关肽”“BRINP2相关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retinoic acid inducible neural specific 2-related peptide,BRINP2-related peptide 或BRP)可激活下丘脑弓状核POMC神经元、减少小鼠摄食量并抵御肥胖发生。该研究发表于2025年3月5日Nature 杂志。 “计算机算法筛选”助力于发现BRINP2相关肽。Peptide Predictor是一种基于人类分泌蛋白组的肽预测工具,可预测前体蛋白水解产生蛋白残基的生物活性及功能。应用该算法,研究人员筛选出来源于BRINP2的12氨基酸肽,其可能发挥代谢调控作用。大数据荟萃分析亦表明,人脑和脑脊液中均存在BRINP2相关肽。以上结果显示,BRINP2相关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肥胖肽。 BRINP2相关肽抑制摄食。研究人员发现,腹腔注射BRINP2相关肽,可降低小鼠摄食频率、摄食量及呼吸熵,提示其可促进小鼠脂肪代谢。条件行味觉厌恶测试揭示,BRINP2相关肽不引发小鼠对糖精厌恶。以上结果提示,BRINP2相关肽可抑制摄食,且无厌食反应等副作用。BRINP2相关肽可优化糖代谢并抵御肥胖。利用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试验,研究人员发现,腹腔注射BRINP2相关肽,可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进一步,研究人员发现,BRINP2相关肽可降低肥胖小鼠脂肪组织、肝组织质量,不影响骨骼肌组织质量。以上结果提示,BRINP2相关肽可优化血糖稳态,促进脂肪分解代谢。BRINP2相关肽抗肥胖效应,不经由传统瘦素、GLP-1R及MC4R等减肥通路介导。BRINP2相关肽注射不影响生长素释放肽和瘦素水平。GLP-1与BRINP2相关肽联合给药呈现“累加效应”,反映出两因子发挥效应途径不同。BRINP2相关肽抑制饮食作用不被GLP-1拮抗剂exendin(9-39)影响。此外,BRINP2相关肽可有效降低MC4R 基因敲除小鼠摄食量和体重。以上结果表明,BRINP2相关肽抗肥胖效应具有其独特的新机制。 BRINP2相关肽激活下丘脑弓状核一种新型神经元。磷酸激酶分析技术揭示,腹腔注射BRINP2相关肽,可导致小鼠下丘脑弓状核Neuro2a神经元CREB磷酸化和FOS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揭示,腹腔注射BRINP2相关肽,可引起脑FOS与弓状核POMC阴性神经元共定位,而外周器官则无FOS表达。以上结果提示,BRINP2相关肽可经下丘脑弓状核POMC阴性神经元CREB-FOS通路,发挥抗代谢优化效应。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计算机算法发现新型肽类激素BRINP2相关肽,揭示了机体代谢调控新机制,为新型肽类激素发现提供了新思路, 为开发新型减肥药提供了新靶点。
  • 专论
  • 专论
    刘惠金, 翁志卿, 陈冬琨, 吴 菲, 贾 军, 王 可△
    适时运动抑制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反应抑制是大脑抑制性控制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反应性抑制和主动性抑制。经典的Go/No-Go和Stop-signal试验是探究反应抑制机制的主要方法。额叶-基底神经节在调节反应抑制中起关键作用,基底神经节内的超直接通路介导快速、广泛的反应性抑制,间接通路介导慢速、有选择性的主动性抑制。该环路损伤常导致运动控制障碍, 与冲动、抽动和冻结等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概述反应抑制环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基底神经节的作用,以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症状控制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 专论
    戴 佳1, 2, 马健桐1, 付凯悦3, 苑昕艺3, 于 蕾2, △, 崔宏伟4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 去泛素化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备受关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USPs)作为最大的去泛素化酶亚家族,通过精准调控关键信号通路蛋白的稳定性,在肺癌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系统总结了USPs家族在调控肺癌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凋亡逃逸、侵袭转移、免疫微环境重塑及治疗耐药中的分子机制,重点探讨了USP7、USP9X 和USP22等关键成员通过p53、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1,PD-L1)和Wnt/β-连环蛋白等信号通路调控肺癌进程的分子网络,全面分析了靶向USPs的小分子抑制剂研发最新进展并探讨了其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开发新型诊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专论
    黄雪梅1, 2, 聂亚丹1, 2, 王海霞1, 2, 贺 毅1, 2, 罗燕婷1, 2, △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免疫细胞,在免疫监视、免疫应答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与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小胶质细胞存在高度异质性和敏感性,目前针对其复杂调控机制与多样化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脑科学领域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传统研究模式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阐述,包括体内/外模型、显微成像与影像学可视化技术,以及基于测序数据的分析方法,并总结了上述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为今后进行多维度深入挖掘其表型变化及功能提供了依据。
  • 专论
    柴锐青1, 2, 梁雅楠2, 王 瑞2, 张同梅3, 赵星成2, △
    血管生成是胚胎发育和个体发育的关键环节,血管生成的异常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老年黄斑变性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具有昼夜节律性,作为昼夜节律核心调控分子的BMAL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 protein)在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BMAL1在调控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血管成熟和血管稳态中的作用与机制,为深入了解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在此基础上开发血管靶向药物奠定基础。
  • 专论
    魏晓楠1, 蔡雅慧2, 孙潇宇2, 王姗姗1, 杨一琼1, 李艳平1,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3,SIRT3)作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家族中的一员,主要调控线粒体代谢,在年龄相关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肝肾和代谢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癌症中兼具抑癌和促癌双重作用,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疾病治疗靶点。本文系统梳理了SIRT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复杂分子机制及其在结直肠癌、肺癌、肝癌、卵巢癌、胆囊癌/胆管癌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阐明SIRT3的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病的分子基础,更有望推动以SIRT3为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为临床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