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刊头专文
  • 刊头专文
    周宏灏
    周宏灏院士,1939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终身教授,个体化诊疗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芙蓉(精准医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1962年,他从武汉医学院毕业后到广州军区空军医院工作;1978年进入湖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工作;1983年至1984年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986年至1991年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临床药理研究室工作;1991年回国后在湖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工作,并建成中国国内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1995年出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1999年至2002年担任中南大学基础与临床药理学研究所所长;2002年担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2020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周院士是我国遗传药理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开拓者和带头人。1989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世界第一篇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研究论文,开创和带动了全球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他带领团队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的遗传机制,是国际上个体化医疗理念最早提出者之一。(全文请点击PDF链接至知网浏览)
  • 综述
  • 综述
    张雨心, 郑 铭△
    抗肿瘤药物(anti-tumor drugs)尤其是化疗药物因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等优势成为目前最为广泛的治疗癌症的方法,然而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心脏毒性(cardiotoxicity)作用极大限制了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随着活性成分提取、纳米材料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策略被开发用于减轻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本文从抗肿瘤药物引发心脏毒性的机制入手,目前缓解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安全的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 综述
    黄燕洋#, 胡言昶#, 谭红梅, 马孔阳△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自身抗原所导致器官特异性或系统性损害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研究提示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直接参与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耐受, 其功能失调介导了自身免疫性肠病如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的发病,同时也与肠外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密切相关。本文分析和汇总了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肠道与多器官的交互调控(包括肠-肝轴、肠-肾轴、肠-脑轴等) 及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机理。 阐明了自身免疫病中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失衡的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为靶向肠道黏膜免疫的临床治疗新策略提供了有效参考。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肖品岚, 魏连宇, 郑瑞茂
    2025, 56(4): 323-32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老年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AD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智力障碍、行为失常等认知功能障碍。AD主要神经病理表现为:脑内神经元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Aβ)沉积及神经元tau蛋白纤维缠结。研发用于预测和诊断AD的生物标志物是医学热点。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Tony Wyss-Coray团队发现: 脑脊液蛋白YWHAG (tyrosine 3-monooxygenase/tryptophan 5-monooxygenase activation protein gamma)及突触蛋白神经元五聚蛋白2(neuronal pentraxin 2, NPTX2)可作为AD生物标志物,二者比值可有效预测AD不同病理阶段。该研究发表在2025年3月Nature medicine杂志。(全文请点击PDF链接至知网浏览)
  • 综述
  • 综述
    张钦涵1, 梅雯捷1, 纪巧荣1, 2,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常驻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共生菌,其致病菌株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鉴于腹泻治疗的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抗生素疗法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寻找新型的治疗策略已成为迫切需求。大肠杆菌致病性主要由毒力因子介导, 在感染早期对其肠道定植粘附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大肠杆菌定植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大肠杆菌的分类及感染现状、大肠杆菌定植感染的分子机制等展开综述,重点分析了相关毒力因子以及DcuSR双组份系统对大肠杆菌粘附定植的影响。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影响,为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 综述
    李建伟△, 陈龙跃, 张旭坤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基因组转录产生的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涵盖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等多种类型, 在基因表达、细胞发育和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调控角色, 是一类新型的潜在药物靶点。小分子药物作为临床治疗的关键手段,通过与特定靶点相互作用,在多种复杂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采用智能计算方法预测潜在的ncRNA 与小分子药物的关联对于药物研发、疾病治疗策略的拓展以及生物学机制的解析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预测ncRNA 与小分子药物关联的智能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综述
    翟 腾, 李 琳, 樊 饶, 杨紫柔, 臧付伟, 朱 磊△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以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相对胰岛素缺乏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疾病。长期罹患2型糖尿病可导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多个器官和组织发生病变,可能诱发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dysfunction)并增加死亡率,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经济负担。规律的体育锻炼对缓解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文通过梳理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发病机制,系统总结运动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为未 来制定糖尿病认知障碍干预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王 娟1, #, 张友旺1, #, 李金秀1, 范晶晶1, 2, 杨 威1, 2, △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是运动损伤及年龄相关性退化的常见并发症,显著损害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识别并筛选新型干预靶点对肌肉骨骼疾病的康复及治疗至关重要。目前的研究显示, Piezo1门控通道可通过多重信号级联途径及机制调控肌骨系统包括肌卫星细胞、骨骼、肌腱和椎间盘的代谢稳态,并参与肌骨系统相关疾病的病理进程,是肌骨系统疾病极具潜力的治疗干预靶点。本文系统论述了Piezo1的微观结构、分子调控网络、特异性激动剂和拮抗剂,以及其在肌肉、骨骼、肌腱及椎间盘中的功能作用,以期为肌骨系统疾病的康复及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及理论依据。
  • 综述
    徐秋景1, 田冬梅2, 孔健达1, △, 朱 磊1, △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运动被证明可促进骨骼肌与大脑之间的信号传递, 但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分泌的具体信号分子及其在肌-脑对话(muscle-brain crosstalk)中如何影响神经可塑性、认知功能和神经保护尚不清楚。本综述探讨了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分泌的信号分子在肌-脑对话中的作用,重点分析肌肉因子(如BDNF、鸢尾素)、代谢产物(如乳酸)及其他相关信号分子在神经可塑性、认知功能维持和神经保护中的机制,包括促进神经元存活、突触可塑性、神经发生以及与脑内神经递质等相互作用,发挥抗炎、神经保护、代谢调节等多重功能。此外,肌肉因子还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旨在为运动干预在脑功能维持及神经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李 臻1, 殷伟东1, 熊金才1, 王 毅2, △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精神系统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临床上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治疗的周期长、副作用大等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和效果。运动干预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的物理治疗方法,具有操作性强、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治疗过程。本文从运动干预缓解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运动干预促进神经元保护和再生、调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等方面综述运动干预防治抑郁症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力求为阐明运动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 综述
    周晓宇1, 曹英杰2, 王 贺1, △
    线粒体是执行和协调细胞中各种代谢过程的重要细胞器,线粒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细胞健康并导致疾病。维持线粒体健康依赖于线粒体膜网络的动态变化和有效的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与内质网之间形成的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itochondria- 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s, MAMs)结构在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MAMs在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揭示了MAMs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与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密切相关,为理解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MAMs在不同疾病中的具体调控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期实现对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
  • 综述
    姜 琳1, 张浩然1, 李肖如1, 黄 伟3, △, 罗雅琴1, 2, △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由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异常增生,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而导致的一种进行性的肿瘤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微环境的失调息息相关。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肿瘤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仍存在耐药和复发等局限性,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炎症小体作为一种在细胞内发挥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多蛋白复合物,在多 发性骨髓瘤的发生、进展及耐药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NLRP3炎症小体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调控机制和研究进展,并探讨以NLRP3炎症小体为靶点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潜在治疗策略,为其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生理科学与临床
  • 生理科学与临床
    彭飞宇, 张燠诗, 许保增△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因尿酸在体内过度蓄积造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HUA 与多种生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如勃起功能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HUA 与生殖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等生物学机制在生殖功能紊乱中的潜在作用,旨在为深入探究高尿酸血症引发生殖疾病的机制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专论
  • 专论
    王 琳, 唐 骜, 彭 博△
    关节软骨是人体重要的承重组织, 其生物力学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结构的完整性。然而, 由于缺乏血液供应, 致使其损伤后难以自我修复, 易导致骨关节炎和软骨退化性疾病。近年来,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凭借其来源丰富、分离便捷等优势, 已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中。由ADSCs旁分泌产生的外泌体不仅继承了亲本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还具有低免疫原性、良好的生物屏障渗透性以及高稳定性, 是细胞间信号传导的重要介质。ADSCs外泌体携带的RNA、蛋白质及生物因子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并增强其代谢活性。此外, 外泌体还可通过上调成软骨基因的表达, 抑制软骨降解基因, 进而改善细胞外基质, 促进软骨修复。作为一种优质的纳米药物载体, 外泌体与生物工程相结合, 可显著提高受损软骨的修复效率。本文对ADSCs来源的外泌体在软骨修复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外泌体疗法的标准化以及软骨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专论
    周柳萍1, 2, 唐 慧2, △
    色氨酸2,3-双加氧酶2(tryptophan 2,3-dioxygenase 2, TDO2 )是介导色氨酸沿犬尿氨酸通路分解代谢的关键酶之一。许多研究表明,TDO2 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与肿瘤的进展、免疫逃逸和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紧密相关, 由此 TDO2 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靶点。近年来,TDO2 抑制剂被认为可逆转肿瘤的免疫耐受状态,加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因此在癌症治疗中展示出潜力。本文概述了 TDO2 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并重 点介绍了 TDO2 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
  • 封面图片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提供:张雨心, 郑 铭
    2025, 56(4): 408-408.